7月27日,一名海南的网友发帖称,老师给全班同学发放了一支“点阵笔”,有特殊的笔芯,笔头旁边的摄像头能捕捉特殊纸张的笔记,将笔记实时传导,学生什么时候写,写了什么,老师那里都会收到通知,暑假作业必须用这个“笔”来写。网友在帖内写上“被监视了”“失去了快乐的暑假”等字样,并表示不能在暑假“最后一天创造奇迹了”。(8月1日《成都商报》)

据了解,这类能将写在纸上的信息实时传导到电子产品上的“点阵笔”,也称之为“马良笔”“智能纸笔”或者“智能笔”,在上海、云南等多地都有中小学使用。按照一些生产厂商的宣传,“智能纸笔”可以提高课堂练习效率。让教师在课堂中实时了解学生进行测验的正确率、做题时长、知识结构学习程度等,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建议,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师还可通过“智能纸笔”查看学生的预习及作业情况。

理论上,通过智能技术提高课堂练习效率,赋能教师精准教学,让学生学得有效,是可取之策。但是,任何做法都要以尊重、信任学生为前提,因材施教。对智能笔“监控”学生写作业来说,之所以引发争议,甚至让一些学生反感,就是因为其给学生带来了不适感,充满了不信任。也许它确实能起到监督学生写作业的作用,但在教育伦理上有待考究,还有可能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有网友表示,这相当于给学生戴上了“电子镣铐”。

同时,这种适时“监控”学生的做法涉嫌侵犯隐私。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的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收集、采集、处理未成年人的信息,需要充分性必要和履行非常严格的保护措施。这就是说,只有在征得学生监护人明确的同意、证明具有充分的必要性,才可使用“智能纸笔”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但是,如果为了“监控”学生作业书写状态等信息,滥用智能技术,甚至侵犯学生的隐私,实属管理过度,则不可取了。

从媒体报道可知,目前生产厂商所售智能笔不单独售卖给个人,只对班级及以上群体进行售卖。市面上的智能笔厂商有很多,价格从数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甚至很多小的技术公司都能将其复制出来。可见,智能笔的推广使用,更多是商家在背后推动。因此,对于“智能纸笔”的使用与推广,需要对其教学效果、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还需评估是否会对学生造成过度的压制和过度的机械化,而不能盲目听信厂商宣传。

对于学校来说,“智能纸笔”可以是一种助力教育数字化手段,但不能“用力过猛”,而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适度原则,这样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所用,提高教学管理效能。教育主管部门则应像抓教育APP一样,规范学校“智能纸笔”使用与推广,规范行业管理与自律,划出信息采集、信息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红线,建立常态化监测预警、信用监管等机制,防范“智能纸笔”侵犯学生的隐私,提高厂商的侵权、违法成本。

总之,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不用、怎么用,需要多方充分考量和论证。如何防止“管理不成反受其害”,尤其需要教师审慎地使用权力,避免扭曲了正常的教学。(付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