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硬性要求,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新政一出,家长们在欢喜的同时又有些担心:没了校外培训,若想给孩子“开小灶”可咋办?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呢?
家长困惑
这拨整治会不会火了地下“一对一”
一初中家长
近来,对校外培训的整治动静很大,我觉得,“双减”政策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希望让孩子们从课外培训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但是,补课是有需求的,不是说不补所有的孩子就都不补了。为了能在中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一些家长肯定会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的孩子找老师补习或提升。换句话说,大班课不让上了,“一对一”很可能就要火起来了。
大家都知道,“一对一”价格不菲。以前,报个线上培训大班一学期下来要花个两三千元,但“一对一”辅导是按小时收取费用的,而且根据老师的授课级别价格差别也很大,课一旦补起来动辄数万元。我现在担心,校外公开培训班这种形式减少或者取消后,培训方式会不会转入地下“一对一”,不但价格更加水涨船高,而且无法保证培训质量,恐怕监管也更难了。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整治校外培训,毕竟,之前一些大的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和管理服务还是相对规范的。
没了课外班“两头儿”的孩子怎么办
一小学家长
现在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不让分班考试,所以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有限,而且又是面对全班学生授课,所讲内容只能是针对班级平均水平,很难满足“两头儿”孩子的需求——拔尖儿的学生“吃不饱”,落后的学生听不懂。这种情况,以前可以通过去校外培训机构弥补。如果整治校外培训实行“一刀切”,这些“吃不饱”或者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怎么办?还有,各区教育资源有优劣,各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不尽相同,原指望校外培训机构来弥补教育资源的短板,整治以后是不是没戏了?会不会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师心声
应纠正“上课不听放学补课”坏习惯
一初中语文教师
严管校外培训班后,学生上课外班的少了,学习的重任重新回归学校。作为一线老师,我的教育教学压力肯定会更大,但我会担起这份责任,对学生更加上心。
新学期开学后,我首先得纠正学生的一些坏习惯,以及家长的陈旧观念。比如,长久以来,不少学生都在上课外班,有的孩子形成了课堂不听讲、放学后再去补课的坏习惯,成绩没有提高,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很多家长也本着“补就比不补强”的观念,花钱买心安。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新政策就难以落实。
其次,我会更注重分层教学。针对班里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会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并布置个性化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同时,尽可能实现课后在线互动交流答疑。
当然,这些想法说来容易,推进起来并非易事。毕竟,教学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我可以加班加点完善教学内容,但最终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另外,假如学生参加学校课后托管,就意味着他们在校时间会延长几个小时,但青少年的专注力有限,长时间进行学科教学难免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建议主管部门拓展学生课后活动,增加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教师家庭面临现实困难
一小学班主任
我认为“双减”的初衷很好,既让家长减轻经济负担,又可以让学生更专注学校的学习。但是,新政策也要求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而且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我很担心,自己每天上班的时间是不是要超过12小时了?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每天早上6时30分出家门去上班,差不多7时到校。平时管理学生的时间非常长,课间、午休都要“泡”在班里。除了班主任工作,我还要教两个班的数学课,工作量很大。如果放学后还要再管理自习课,很可能身心俱疲,连教研时间都没有,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此外,我的丈夫也是老师,如果我俩每天在校时间过长,自己的家庭也没法顾及,面临孩子没人送、没人接,晚饭没人做的现实困难。
学校思路
校内“吃得饱”校外不“加餐”
北京八中永定实验学校校长 李纪洲
新出台的“双减”政策不是新提法,而是由虚到实的新做法,也可以认为是对“校内减负,校外加负”教育现状的修正和纠偏。
在我看来,校外教育培训只能是整体公立教育体系和学校教育主阵地的拱卫及有益补充,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反客为主,应是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个性化加强选项。此次出台的“双减”政策,强化了学校是育人主阵地,要求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后服务供给,今后,全市各中小学会更加高质量发展、高速度发展。这对家长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这样一来,孩子们在校内就能“吃得饱”,放学后就没必要在校外“加餐”了。家庭经济负担减少了,孩子们原本用于课外班的时间和精力释放出来,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也将大大减轻。
为了进一步扛起教育、教学责任,我们学校将在提质增效和课后服务上下功夫,以确保“双减”有效有序推进,让家长更加放心。
首先,精准教学促进质量提升。学校将严格课程管理,坚持不增课时、不加难度、不赶进度,加强集体教研,实行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强化作业的管理,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从作业量、作业难度、批改认真程度等方面诊断老师布置作业情况。在诊断的基础上,力推“分层分类”的“精准作业”,在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指导老师不留重复性作业、统一性作业,突出学生作业的“选择性”,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由学校统一协调,精准教学,科学布置,保证学生的休息,兼顾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其次,课后服务突出特色品质。学校将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面向家长和学生主动提供服务,合理统筹教学场地,科学规划作息时间,精心提供课后服务。一是基于学生的差异,实施教学“三修策略”,即对“没吃饱”的学生开展“增修”,对“吃不了”的学生开展“辅修”,对“刚刚好”的学生开展“精修”。二是基于学生个性发展,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包括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等多类别多层次,积极落实学校“三个一”的要求,即每个学生要有一项健悦身心的文体爱好、参加一个社团、做一个活动或项目的策划或主持,学生课后活动比较丰富。
第三,优质课堂助力减负提质。“双减”的核心在校内,校内提质的核心在课堂。为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将继续实施“三优”工程。第一阶段是学优,通过认真学习,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思想的先进性,肯定优点,寻找差距,确定努力的目标;第二阶段是“集优”,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找出优势,明确方向,以使优者更优,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优化场”。最终目的是打造优质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为减负提质奠定扎实基础。
“拍照搜题”让孩子越来越懒惰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 陈立华
新出台的“双减”政策提出: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对此,我十分赞同。
近年来,线上培训机构推出许多具有“拍照搜题”功能的APP,孩子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用手机拍照上传到APP上,马上就能查看正确答案,十分方便快速。但是,“拍照搜题”对孩子的学习真的会有帮助吗?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拍照搜题”这个方法看似非常高效,但对于那些自律性较差的孩子来说弊大于利。因为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夯实基础,形成学科技能,促进思维发展,但拍照搜题只帮助他们解决了快速完成作业、第二天交差了事的问题。如此看来,“拍照搜题”其实与过去的“抄作业”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是过去是抄班上同学的,现在是抄网络上的,两种方式显然都不可取。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知识变成能力,而不是简简单单地会做题。老师留作业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巩固一些新的知识或者解决不太明白的问题。如果孩子们一遇到不会的题立刻不假思考地拍照搜题,完成作业便成了“走过场”,这种方式不但会掩盖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会令他们产生惰性和依赖性,从而放弃思考的习惯,长此以往,危害极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亦是如此。我们学校的老师会教育学生放下唾手可得的答案,自己去寻找、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专家观点
教育培训机构面临转型或倒闭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 储朝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投融资、业务类型、经营时间等做出了严格限制。“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是否会像网上流传的那样被“团灭”,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依据“双减”政策对校外学科培训进行规范,肯定会有一批违规、低质培训机构受到惩处而不能再存在;加上依据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将会使一些主要已转换成为融资平台的培训机构难以为继;还由于现有培训总量中有一部分家长是被强制裹挟将孩子送进培训机构的,有一部分是挤占学生正常休息时段进行培训的,在这个区域和时段的培训机构或及时转型,或难以继续存在。
我一直认为,如果培训机构只盯着提高分数,就不会有未来。此次“双减”政策的出台,会使学科培训的营利空间被严重压缩,培训机构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转型,从“围着学科提分”转向依据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真实需求提供有效服务,这是培训机构转型的大势所趋,也是关键所在。
现有教育培训行业致命的弱点在于没有自己独特知识产权的内容、方法,用的都是教材和课标内容,这也是它速生速灭的原因。走出学科培训,淡化分数比拼,瞄准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开创自己独特的内容、方式、方法、标准,积累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服务,逐渐将学习诊断、针对性服务、志向生成、生涯规划等学生成长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决纳入业务范围,向服务学习和成长转型,是教育培训机构未来的空间与机会。
转型中遇到的问题是,在整个教育评价标准未能改变之前,未成年人的真实成长发展需求是隐性的,难以形成刚需,家长不愿掏钱买单,需要培训机构依据自身的专业调查研究加以选择,需要通过自己的培训绩效向社会与家长证实自己的工作确实对服务对象的成长发挥了作用。由此,培训机构需要尽快从过去内容与标准单一的工作模式转向尽快提升专业性,提高自身的评价、诊断、选择、内容设计、个性化方案制定与实施能力上。
教育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具有较强潜力的机构可依据学生成长真实需要开展育人服务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比如,小学阶段可以增加亲近自然的活动,中学阶段可以增加参与社会的活动,这些都能拓展开发为非学科的节假日活动形式加以开展。这一方向的空间无限,将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一次重要的提升,也是“双减”需要实现的目标。
家长需要树立正确教育观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谢春风
正确认识“双减”政策意义,厘清“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内涵,家长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早期教育质量对孩子未来各方面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好习惯、好品格的培养才是孩子们不能输的真正起跑线。
其次,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最早、最深刻、也是持续终身的老师是其父母,而不是校外培训机构和其它因素。一些家长对早期教育质量的含义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片面夸大了外部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内因和内功的关键作用。家长不能忽视自身文化素养、家庭教育氛围的改善,盲目把孩子教育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名幼儿园、名校和校外教育机构上,这样很可能会导致孩子教育的扭曲,错失孩子早期教育的正确价值和宝贵发展机遇。
第三,家长们要不断加强家庭学校间的教育协同,在支持学校、信任老师的前提下,提升家庭教育的自觉性,提升家长自身的教育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甚至是最好的学校。研究表明,在制约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中,家庭因素、妈妈爸爸的文化素养、早期教育质量非常重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希望,主要不在幼儿园和学校,而更多在家庭和父母的积极教育行为中。只有目光向内,才能掌握孩子教育成功的主动权。片面强调外部教育因素的作用,忽视家庭因素对孩子直接而深刻的教育影响,往往会缘木求鱼,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双减”政策逐步实施的背景下,家庭教育要向正确的价值观回归,关注孩子的好习惯、好品格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