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海洋,大气,天文……地球科学是个庞大而神秘的题目,不断激发着我的好奇心,让我期待着看到世界更斑斓多彩的一面。”瘦高的个子,一副黑框眼镜,16岁的王君蓬说话时有点腼腆,一提起自己的“科考”经历却是滔滔不绝。在今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这名来自北京一零一中学的高一男生,摘获全国银奖。

王君蓬和地球科学的缘分,要从小学时看的一套名叫《科学实验王》的漫画书说起,“故事中融入了许多科学知识,那时起,我就对其中的气象、水文、地质等内容产生了很大兴趣。”王君蓬说,初中时,地理成了他学起来最得心应手的学科;升入高中后,学校丰富的选修课让他有了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一门名为“地球的奥秘”的选修课,引起了他的兴趣。

这门课到底学什么?还没开课,王君蓬直截了当地跑去问地理组的老师。结果老师给的一篇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的考纲吸引了他,“看完我欣喜地发现,几乎每一个内容都是我感兴趣的,地质作用、辨认岩石……还有里面许许多多耳熟但又不明所以的名词,使我想要去把它们一一搞清楚。”

第一节课,老师把关于地球的基础知识搬上讲堂,从地球的起源到地球的内部圈层,涉及许多物理知识,王君蓬听得云里雾里,“当时的感觉就是难、枯燥。”

随着课程深入,他才发现,那其实只是地球科学的一小部分。“地球科学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甚至是生物学都能在地球科学中找到应用。”许多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现象,在课堂中都能找到答案,王君蓬举例说,“曾经在台湾旅游时,在野柳地质公园看到过一种因为差异侵蚀形成的‘女王头’岩石,它的颈部在风化作用下变得越来越细。”

自此之后,每周一节的选修课,王君蓬准会早早出现在教室,“学习的过程就像是在逐渐地揭开地球的奥秘,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了更多了解,也就越来越感兴趣。”他说。

除了在教室里学习,王君蓬最喜欢的是到野外去。虎峪自然风景区,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代表景观以自然山水为主。4月,在老师的带领下,王君蓬和小伙伴们在这里观察多种地质、地貌现象,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手持地质锤敲击岩石,对不同类型的岩石进行采样研究……“层理”“节理”“石香肠”“侵入岩”,一个个书本上学到的晦涩概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王君蓬眼前,野外科考的一切,都让他觉得新奇,“能看到沉积岩的层理,是一层一层的,从而判断出是沉积岩。其中有一整块与四周格格不入的,就是火成岩中的侵入岩,也就是岩浆侵入地壳内然后逐渐冷却形成的岩石。”他一边拍照一边做笔记,将这些大自然的“印记”深深映入脑海中。

有了野外经历“加成”,王君蓬在全国2万余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捧得大赛银奖。“我觉得在竞赛中拿到银奖,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一份可以一直坚持下去的‘事业’。”王君蓬说,这条探秘地球的路上,他会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

(原标题:王君蓬 北京一零一中学学生 地理少年)

(记者李祺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