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刚刚送走一名实习生。这个一脸学生模样的大学生说:快开学了,得回去准备准备,大二的课程不太轻松。

是的,没有听错。这个暑假实习季,我接待了一名“准大二”的实习生。尽管单位的新媒体业务天然亲近年轻人,属于“双向待见”,但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大男孩来说,引导他了解这一业务还是需要一点时间和耐心。

好在他只想着熟悉一下新媒体的实操技能,所以,短短月余的“实习生涯”,一起摆弄器械、一起剪辑包装,大家还是很开心的。对于不同程度陷入“职场倦怠”的老员工而言,一个喜欢各种提问、各种比画的小男生,距离说远也远,说近也很近。透过他那专注的模样,大家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只是,看着这么早就出来“混”社会的大学生,大家还是有不少感慨。感慨当年的自己,感慨现在的孩子们:这么早,这么努力!什么时候,实习也变得越来越“卷”了?

有数为证。前程无忧近日发布的《在校生实习情况调查2022》显示,有47.4%的受访在校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已经有了实习经历。而且,这种实习起始时间前置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在2021届“985”“211”院校毕业生中,32.0%的受访者在大一和大二时已经有了实习经历,而2020年和2019年这一调查结果分别是27.0%和21.0%。

可见,大学生实习“下手”越来越早,其“势”已成。正如我对那名“准大二”实习生的感受那样,大学生早早出来实习,本身无所谓是非对错,只要自己感觉到有收获有进步就好。毕竟,校园内外,一样都有学习的场景。

这些年来,大学生“脱实就虚”的现象十分明显,很多大学生已经不习惯接触“火热的现实”。早点实习,也可以习得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经验和操作实务,不算是坏事。

此前有一段时间,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也是一直在批评大学生们过于漂浮吗?如今,孩子们肯早早去实习,至少可以积累一些对人对事的经验。

遗憾的是,当提前实习变成一种潮流,甚至带有某种竞争性的时候,“异化”自然就发生了。

一者,一旦形成普遍性的攀比、角力,必然会在实际中产生某种扭曲,甚至会走向反面。那时候,真正实习与否反倒不再重要,人们看重的只是拥有实习经历,是那些用来证明自己曾经实习过的材料。就像一度在大学生中十分流行的考证热一样,重要的不再是技能本身,而是那些让自己的简历更“好看”的证。如此“形式化”蔓延,则本来应该附着于实习之上的实践种种,自然就退却了。

再者,这也会加剧“就业焦虑”。按说,实习本不一定必然与就业挂钩,但如果现在的提前实习均指向“就业优先”,或者成为求职时的比拼“资本”,那么,最终必然会导致“就业焦虑”前置。如果大学生被这种焦虑过度支配,就无法好好享受本该自由、美好的大学时光。若是过早地执着于“刷简历”,也可能错过很多积累专业知识、参与校园活动的机会。

无论如何,大学时代还是要打好基础,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提升,切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龙之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