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注意到某短视频平台博主发布视频,称自己通过拍卖的方式,获得了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上下九附近某“陈济棠故居”的使用权,“广东陈济棠将军府现在是我的”。广州市荔湾区文化旅游局接线的工作人员称,他们已经知晓此事,该博主系虚构事实,不存在所谓拍卖“陈济棠故居”使用权一事,并指出视频中的建筑并非“陈济棠故居”,而只是一栋计划进行修缮的老楼。在此事引发关注后,涉事博主的主页已看不见相关视频。

公开资料显示,陈济棠公馆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文保单位若拍卖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要求,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交易。综合已有的种种信息来看,这则短视频大概率是博主自己虚构的。

类似的夸大其词和完全虚构事实的“创作”风格,在目前的短视频领域并非孤例。短视频所呈现的并不都是新闻,我们不必要求它一定是写实的,都按照新闻规则来创作,但是,一些以现实题材为背景的短视频不能真假难辨。就以此事为例,视频拍摄者应该明白,文物单位是绝对不可能随随便便就买卖的,但他可能恰恰把这个当成了卖点,制造了一种信息反差来吸引眼球。这就不能完全纳入到合理创作的范畴了,因为它涉及对事实的扭曲,容易造成误导,也在客观上会影响到相关方面的利益。这样的做法,甚至已涉嫌违法。

看似一本正经,实际上可能多靠“脑补”、虚构的短视频内容大量出现,为舆论场制造了一层不可小觑的信息迷雾。最近爆火的“二舅”视频引发的真假争论实际上也是如此。一方面,受众要对形形色色的短视频内容保持一定的审慎态度,切不可全信,但另一方面,违背事实的“浮夸风”“虚构风”的确值得警惕。这些内容,一些可能被立即辟谣,一些则长此以往“以讹传讹”,甚至对现实产生扭曲,造成社会正常的真假、是非判断系统的紊乱。

对于这种现象,除了需要更审慎地对待各类短视频所呈现的“事实”——越是反常的,吸引眼球的,人们就越应该多留个心眼,平台方面也应该对内容有更为合理的审核标准。像这次涉事的短视频博主自称“师从中国古陶瓷痕迹鉴定学第一人”,这样看似高大上的标签是否属实,是不是平台方面应该有更为严格的核实?毕竟,博主的个人标签本身就是一个卖点,直接影响到受众对其内容真假的判断,并且多数人也会认为博主的“背景信息”获得了平台的背书。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在前端强化把关核实,尤其是专业类的博主,对其“资质”更要予以严格审核。

合理的创作当然是受欢迎的,也应该被鼓励,但是,为了流量和眼球效应就不惜虚构事实来迎合受众的猎奇心态,推崇“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创作”风格实在不应该大行其道,其不仅拉低舆论场的信息质量,实际也在损害短视频行业的形象。到底什么才是社会最需要的,最健康的“流量密码”,值得深思。

(光明网评论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