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特色小镇成了文旅产业的热词,不少地方掀起一哄而上的建设热潮。2020年,陕西省西安市一次性淘汰13个特色小镇的消息忽然提醒人们:我们的特色小镇,建起来之后有多少经营“好起来”?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曾经光鲜的小镇,最终沦为造价不菲的“鬼镇”“鬼街”。(半月谈 8月18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地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项目得到了快速推进和发展,一批村镇旧貌换新颜。但是,少数地方脱离实际,热衷于“复制粘贴”, 一哄而上搞特色小镇建设,引发了“千村一面”“低质仿古村”等现象,造成了社会担忧,尤须引起警惕。
仔细分析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浮躁,只顾短期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脱离实际盲目追求“短平快”政绩。另一方面,也凸显出部分官员对于小镇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比如项目没有经过仔细深究和实地调查就匆匆上马,导致建成的特色小镇成了“昙花一现”。凡此,不仅让小镇建设因错误建设而失去原真,也容易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极大地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是首关。不管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特色小镇打造,都要把规划做实做好做在前。地方领导干部要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把目光放远,把调研做实,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切实防止因决策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折腾和浪费,从而科学有效推动小镇建设。
其实,特色小镇建设说到底离不开“特色”二字。脱离了“特色”,即使砸再多的钱,下再大的力,也难以为继。要知道,只靠简单的“复制粘贴”,小镇是难以拥有属于自己灵魂的。在建设特色小镇时,一方面要依托当地实际和地方习俗文化,因地制宜,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突出差异化和特色化。另一方面,也要有耐心、讲创意,善于寻找特色小镇的灵魂所在,善于挖掘当地优秀农村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多在“里子工程”上下功夫, 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特色小镇的内涵和灵魂。
当然,对于特色小镇盲目建设、“短命”建设的病殇,也不能说说就过。还需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实行项目终生负责制,对“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的干部要进行秋后算账,不断倒逼小镇建设“实打实”。另外,还要不断完善决策机制,尝试引入“专业顾问”等第三方力量,让专业人士参与讨论和决策,给特色小镇建设装道“安全杠”。(作者:李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