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北京市持续发布了“双减”系列政策,目前已经在全市中小学落地实施。

• 家长想早点送孩子去学校,是否可以呢?

• 孩子参加课后服务是否“一刀切”,必须要到下午5:30?

•作业少了,怎么检验和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

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对近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有关“双减”的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问题一

有不少家长反映新学期中小学上课时间问题,目前要求小学不早于8:20,中学不早于8:00,可能有些家长送完孩子上班就来不及了,这方面学校有没有一些弹性的安排,如果家长想早点送孩子到校可以吗?

这一次的整体“双减”改革措施,实际上是一次系统变革的工程,校内、校外都有相应的系统变化。尽管有前期的制度设计和整体安排,但在运行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新的问题,特别是对我们北京这种特大型的城市,拥有不同类型的家庭,所以确实有部分家长遇到一些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北京市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要求,适度调整上课时间,其实最终目的是要保证孩子的睡眠,尽可能让孩子早晨别太慌忙。但部分家长仍得提前一点把孩子送到学校,否则无法兼顾送孩子和自己上班的时间。

作为学校要尽最大可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服务支撑,这其中包括解决家庭送孩子的实际困难。所以我们强调的是,严格落实教育部要求的上课时间的同时,各校将按照往常的时间敞开校门,为家长送孩子提供便利。

如果确有需要在学校开门前送孩子到校,一定要和学校、班主任及时沟通,做好交接,而不是直接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时接学生,也要委托学校的其他老师或门卫做好学生入校工作,保障学生安全。

第二,在这项改革措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学校方面,要按照原来的时间点开门,同时安排好孩子送来以后到正式上课的这段时间,为孩子合理安排户外运动或户内阅读等任务。家长方面,尽可能地把上班时间调整好,让孩子晚一点起床,多睡一会儿。社会方面,希望用人单位能够理解和关怀有接送孩子需求的职工,在管理措施上体现弹性,让他们早上上班时间更宽裕。

问题二

目前中小学每天课后服务至少开展2小时,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参加课后服务是否必须到5:30?一周五天必须每天都要参加吗?对于学生和家长在课后服务方面多元和个性化的一些需求,学校如何去做好统筹安排,家长该如何和学校做好沟通?

我们要求学校提供覆盖周一至周五、下午3:30到5:30时段的课后服务,但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生理特点、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到5:30或者每天都要参加课后服务。

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多元需求,学校在课后服务活动供给上也力求做到多元化。比如,学校每天会提供包括学科类作业辅导、体育类、综合素质类等丰富的、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内容。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自愿参加,不强制要求必须参加。

当然,针对不同年龄段以及学段的学生,学校安排课后服务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开学两周后,不少学校做了充分的家校沟通甚至问卷调查,发现初中学生的家长对于学科类辅导的要求非常迫切,促使学校打破原来的班级划分进行分类辅导,在课后服务时间既能帮助部分学生把当日作业完成好,也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提高性的供给。

目前,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在引进其他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包括干部教师资源方面做出巨大努力,特别是通过学区内、集团内干部教师的交流轮岗,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和吸引力。比如作为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试点的密云区和东城区,他们让孩子见到更多老师,享受到更多综合类、学科类、体育类的课程服务。

与此同时,家长与学校保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学校的学科老师、班主任做充分的交流,先尝试在校内解决学科辅导需求。另一方面,希望家长借着交流机会,与老师一同细致诊断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哪些地方需要“扬长”,老师可以提供建议,比如该给孩子买什么样的书,参与什么样的活动,或者学校有什么适合孩子的社团;对于哪些地方需要“补短”,老师可以推荐学校哪几天有相应的课后服务,让孩子按时参加。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学校更清楚自己应该提供怎样的有质量和有吸引力的课后服务,家长也能更清楚孩子到底怎样学习最有效,参加哪些活动最有益。

问题三

新学期参与交流轮岗的老师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展工作两周了,这些老师对于新岗位的适应情况如何,有没有给学校带来一些明显的变化?

李奕:在北京促进“双减”工作落地的过程当中,干部教师“大面积、大比例、小位移”的这种学区内、集团内的交流轮岗,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

实际上,我们对这一轮的交流轮岗更加注重的是后期的作用和效益的发挥。虽然开学刚刚两周时间,但我们在追踪的过程中已经看到,轮岗教师在教研组的活动质量和对作业的研究质量上,已经显现出可喜的效果。比如老师们在年级组的例会和教研组的活动中,积极调整教学结构,注入全新的课堂教学要素和内容。再如,老师带来的作业设计方案,运用了不同的作业素材和作业载体,让很多孩子明显感觉到作业量少了,大多在学校里就能够完成了。

同时,我们要求交流轮岗的老师把重点任务放在如何打通课内教学和课后三点半的学科辅导,使其有机地融为一体。课内作业总量少了,但难度和对能力的要求尺度可能有所提升,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老师必然会发挥重要作用;还有一些变化则体现在优质教育服务的属性的流动上,这些变化抽象而细微,将随着教学不断深入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

问题四

新学期开始,很多中小学生作业确实明显“少了”,但有些家长有点“慌了”,没有作业真能行吗,怎么检验和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课堂质量和效率提升靠什么来检验?有的家长甚至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对一辅导了,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在“双减”过程中,对作业的要求是“减量提质”:减去那些机械、重复、无效的“繁难偏怪”的作业,提高作业的整体质量,让所留的作业具有诊断和学情分析的功能,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对老师来讲,可以选用新的作业素材和载体,并通过判作业环节把孩子的学习的状态“判出来”,从作业中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

提高作业质量,需要提升学校整体的教研质量。在促进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把一些骨干、特级教师流动到教研组的岗位上,目的就是要利用这些教师的经验去研究高质量、少而精的作业。目前,很多教师为新学校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方案,通过与教研组的交流研讨,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学科类作业辅导的效果。

学生作业“减量提质”,也离不开家校良好互动。作为家长,可以通过和科任老师充分沟通,掌握孩子学习情况,了解各科作业结构和完成时间,针对孩子的薄弱项,请老师给出专业建议,考虑是否需要调整作业类型,加强作业辅导、额外增加基础性作业等等。

当然我们也关注到,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可能仍然存在焦虑情绪,想给孩子单独找老师辅导或者利用周中时间上网课。对此,我们建议家长一定要慎重,要优先保证孩子在校学习状态和夜间睡眠时长。如果家长真要采用此类措施,也建议先与老师沟通,听听老师的意见。我们反对“一刀切”或者简单地把时间交给某个培训载体,这样其实效率不高,孩子也未必能够获得很好的效益。

因此,老师和家长基于孩子自身特点的沟通极为关键,这也是我们给家长提供的最重要的建议。

问题五

现在很多孩子晚上和周末不上培训班了,前段网上还流传着小区好几个孩子一起在楼下玩游戏的照片,网友感慨有点童年的味道了。那对于家庭来说,该如何做好高质量陪伴,能否请您给家长一些建议?

过去,我们经常看到令人痛心的场景:周末,家长匆匆接送孩子从一个补习班到另一个补习班,为了赶时间一家人挤在车里或者在路边吃快餐;而新学期开学后,大家终于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其实“双减”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把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还给孩子,并且要打破以往“全民上补习班”的现象。

我们始终想强调一点: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都是他进行教育消费的领域,尽管消费的方式不一样,但都能提供重要的教育供给。其中,有一些宝贵的教育要素是学校给不了的,需要孩子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习得,如果孩子将校外时间全部花费在补习班上,而失去了学习真正本领的机会,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合理规划周末和寒暑假时间,有意识地构建家庭教育的供给结构,比如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周末和孩子一起健身、阅读,假期一起设计旅行路线等等,让孩子从家庭、社会中有所收获,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机配合。

(原标题:接送难题如何“破”?课后服务能否选?关于“双减”,市教委权威回应→)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转自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