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辞职,扎根滨州搞科研;跑了全国8个省份、47家氧化铝企业,最终选择来到滨州创业……2021年,引进高端专家125人,本科以上大学生12680人,其中硕博士1506人。滨州,城市不大,人口不多,这两年缘何有了如此吸引力?

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的“十大创新”,第二项就是“加强人才引育创新”。“让智城处处有人才、人才处处有机遇”,在刚刚结束的滨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滨州市委书记庄重承诺。

持续优化“引育留用”政策,实施人才“三进三创”工程,做好领军人才汇聚、青年英才启航、技能人才培育等工作;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创新型试点城市,打响“滨州机长”“滨州技师”“滨州工匠”等职教品牌,办好“滨州人才节”……一项项具体实在、用心用情的举措,是滨州近年来吸引大量人才的魅力所在。

雷浩,来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2018至2020年挂职邹平市科技副市长,多次获得省市自然科学成果奖奖励。任期结束后,他毅然辞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职务,选择留在邹平,担任铝谷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投身产业科技发展。

为何作此选择?雷浩说:“选择留在滨州是综合考量的结果。挂职两年,我感觉滨州产业非常雄厚,与我个人研究方向也非常符合,我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且,这两年市县两级人才部门积极帮我协调解决了住房、办公、待遇、科研等方面的难题。产业基础好、爱才氛围浓、科研人才待遇丰厚,有什么理由不留下呢?”

留下一个人才,带来的可能就是整个团队。雷浩决定留在滨州后,围绕金属材料、检验检测等涉铝相关专业,广泛寻觅创业合作者,“以才引才”,全职引进并组建了包括2位博士、3位硕士在内的15人运营管理团队。作为雷浩前同事的钱余海博士,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科研项目7项,也被雷浩千方百计“挖”到了滨州,共同创业。

2020年,作为主答辩人,雷浩协助邹平市申报“邹平国家高端铝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并获科技部认定;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在滨州联合成立协同创新中心8个。

老家在济宁、从事赤泥利用领域研究的程钰,博士毕业后考察了山东、河南、山西、广西等8个省份的47家氧化铝企业。产业基础、发展前景、政府支持力度……经过一番综合比较后,最终他也选择了来到滨州,扎根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筚路蓝缕。没有启动资金、没有专业的实验室、没有成熟的生产设备,甚至连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在滨州市县两级人才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协调办公场地、对接相关企业、打通融资渠道……程钰和他的团队三年奋战,核心材料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实现从最初的一公斤到一吨、从一吨到百吨千吨的突破。

程钰自主研发的改性赤泥路用技术,已在济青高速改扩建、国道309、淄博市政道路等三十多个项目中广泛应用。

2021年,参与评选“渤海英才·企业优秀人才”的杨晓凌,在检验检测行业一线从业已有十余年。在得知自己被公司推荐参选“渤海英才·企业优秀人才”时,杨晓凌非常惊讶。“没想到普通一线员工也能参与这样高层次的人才评选,真是太好了!”

“真正将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做到是不是人才,企业说了算。”这是滨州市创新开展企业人才分类自主评价的初衷,就是要让平时扎实肯干、工作成绩突出的基层人才也能得到肯定与认可。

其实,与发达城市相比,滨州在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都不占优势,但2019年以来,滨州市共引进高端专家350余人,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3.5万余人,其中硕博士达4300余人。这得益于滨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的人才强市战略,创新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的“三进”工程,以最大的诚意招才引才用才。与之相伴的则是人才政策不断升级。滨州“2020版人才新政”,提出20条政策措施,贯穿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部分政策标准走在全省前列,让高端人才、青年人才、创业人才、实用人才等都能找到受益点。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两年,滨州市加快建设“五院十校N基地”,构建“产学研金服用”科创体系,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36%,列全省第1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提高幅度列全省第2位……有了用武之地,能一展胸中抱负,不怕人才不来、来了不留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