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位于惠州桥东的野岛文化生活社区(下称“野岛社区”),很难不被这里浓浓的工业遗存风格吸引——高耸的烟囱、硕大的酒缸、斑驳的墙体……在上世纪工业文明的流光掠影中,现代复合型书屋、咖啡馆、特色酒廊等业态百花齐放,城市文化创意活力在这里得到集中激活与释放。

野岛社区的前身是一座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酒厂,在社会经济发展浪潮的席卷下,昔日酒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旧址一度荒废十余年。2019年,“野岛社区”文创项目走进这片残留着城市记忆的工业旧址,投资逾1亿元对18栋建筑进行活化改造,并于202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如今,野岛社区作为惠州的新晋文创园,逐渐成为市民游客的文艺打卡新地标。

随着野岛社区走红,如何保护利用工业建筑历史遗存延续城市记忆的话题日益受到关注。不过,更引人关注的是,与全国各地的文创项目相似,野岛社区同样面临可持续运营的痛点,在周边基础配套不完善、商业化引流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中,这片文艺青年眼中的“文创净土”会走出怎样的轨迹?日前,记者走进野岛社区,试图探讨惠州工业遗存旧址的活化利用之路。

走访

工业遗存旧址成文艺打卡地

野岛社区坐落于惠州桥东半岛黄家塘街39号,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蝉鸣悠悠夏日长,5月30日上午时分,记者来到野岛社区,一股浓浓的复古工业气息扑面而来,只见18栋建筑错落有致,大多已经得到初步修缮,褪去了破败与寂寥之感。经历数十年野蛮生长的草木绿植与随处可见的旧墙、石阶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工业遗存风格。尤为瞩目的是一个笔直高耸的铁锈红色旧烟囱,墙体上的水痕、青苔静述老酒厂的历史。据野岛社区品牌运营总监许碧盈介绍,烟囱已经成为野岛社区的符号之一。

耐人寻味的是,老旧建筑之内酝酿着各式现代业态——餐饮、酒廊、民宿、咖啡书屋、零售手信、画廊展馆、摄影策划……现代文创业态在野岛社区百花齐放。“目前野岛社区的空间入驻率介于40%-60%之间,入驻品牌30多个。”许碧盈介绍,野岛项目在引进商家或品牌的过程中,会对项目的品牌调性、商业形态作出考量,目前计划重点引进60%左右的艺术文化类的项目,融合一定量酒吧、餐饮等复合业态,保留小部分的办公、住宿功能。

记者走访发现,周日正午,不少入驻商家仍未开业,零星有几位年轻游客倚着旧墙、踏着石阶拍照。查阅网络上各类出游分享平台,关于野岛社区的推荐也不在少数。

“我在惠州江北生活了7年,今天也是在朋友介绍下第一次来到野岛社区,觉得十分惊喜,真没想到惠州也有这样的文艺秘境。”游客李绪(化名)对记者表示,他在游览过程中看到园区四处张贴着各类型文创活动的宣传,有展览、市墟、观影等,很感兴趣,以后会常来。不过李绪也遗憾地表示,上午开业的店铺不多,整个园区还是稍显冷清。

十八栋建筑,一个社区,随着现代业态的嵌入,这片工业旧址焕发出了新的文化活力。园区保留着数个硕大的旧酒缸,吸引不少来往的游客上前“猎奇”,光影交织间,昔日浓郁的酒香仿佛打破了时空的桎梏,撩动着嗅觉的记忆。

溯源

前身原为闻名一时的老酒厂

在众多老惠州人眼中,那个巍巍伫立了半个世纪的酒厂旧烟囱,见证了上世纪50年代桥东轻工业的繁荣过往。

野岛社区工业旧址的前身是一家老酒厂,早在1951年,惠州酒业联合社在此建厂,开启了桥东酒厂的工业生产历史;到了1958年,酒厂正式更名为惠州粤东饮料厂,经过数十年发展,酒厂声名远播。据资料记载,惠州粤东饮料厂生产的东江糯米酒远近驰名,远销港澳、东南亚等地。不少在桥东长大的老惠州人甚至曾在酒厂里打过暑假工,为酒厂生产的荔枝酒剥过荔枝。

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浪潮滚滚而来,老酒厂的生产经营走向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相关资料显示,粤东饮料厂的生产经营历史于2002年画下句号;2018年,随着野岛社区文创项目的到来,这个老酒厂遗址迎来重建。

据介绍,老酒厂停止经营后逐渐失去生机,最终无人问津,被废弃了十余年。据周边居民回忆,老酒厂四处杂草丛生,目之所及尽是落寞破败。“我们刚来到老酒厂旧址时,厂房建筑基本上是一派破败不堪的状态,到处都是肆意生长的杂草。”许碧盈回忆道,如今虽然野岛社区保留着老酒厂的工业遗韵,但整个更新修复过程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划。

据许碧盈介绍,野岛社区与很多商业文创园不同的地方在于,项目十分重视对当地文化脉络的梳理和挖掘。“我们通过详细的调研,明确项目改造的文化根源是酒厂的故事,基于这一渊源,再去做针对性的改造,我们始终希望在尊重、理解、保护这份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去完成更新改造。”

要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工业遗存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以及功能性元素,这并非易事。以酒厂旧址一栋两层独立建筑为例,厂房保留下来的老墙面相对封闭,如何引入足够的采光?如何保护与建筑融为一体的两棵大树?如何在修复加固的同时,保留历经时光浸润的斑驳老墙的复古质感?这些都是项目改造过程中需要逐个击破的难题。

不过,随着对老酒厂文化根源理解的深入,“野岛社区”在对厂房老旧建筑的修复改造中也做出了不少颇具启发的尝试。比如对老酒厂锅炉房的改建,项目最初仅做了最直接的围墙框架,以通透的形式进行开放展示,像是为这个老锅炉房的独特景观进行了“裱框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工业遗存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效果。如今,昔日破败的锅炉房已经成为独树一格的“上野书屋”一角。

据透露,野岛社区在园区内保留了部分区域,规划打造酒厂纪念馆,保留酒厂的部分生产遗址、展出在旧址修复改造过程中收集整理的相关展品、科普酿酒知识等。

痛点

入口隐蔽、停车难问题待解

目前,野岛社区的改造工程与招商工作正在同步进行中,记者看到,园区内有个别建筑处于围蔽施工状态。随着入驻率趋于饱和,通过持续性的运营吸引客流,逐渐成为野岛社区项目的重点工作之一。

事实上,自开园以来,野岛社区已先后开展了数十场文创活动,包括画作摄影展览、主题市墟、插画交流会等,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游玩打卡,不少喜欢文化艺术的青年也是通过这些活动被“圈粉”。不过,在没有活动的工作日时段,园区往往相对冷清。

与商业圈重商业消费的运作模式不同,文创园在面临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功能。国内不少文创园在运营过程中,逐渐出现文化功能和消费点断层的局面,最终餐馆比展馆多,好不容易建立的文化符号与品牌特色也随之流失。

许碧盈表示,文创园的运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价值兑现过程,作为运营方,需要有耐心和信心培育品牌符号,见证项目成长。她强调,项目在招商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平衡文化功能和消费点的问题。

为了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并进一步刺激消费、复购,据许碧盈介绍,野岛社区投运以来坚持基于工业遗址的先天文化根源优势,持续输出差异化的文化创意活动,保持园区独特的调性和活力;此外,在入驻商家的邀请和选择上,也将继续保持注重文化艺术类和餐饮消费类的比例。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野岛社区的持续运营发展而言,硬币的另一面是周边基础设施配套。记者走访发现,野岛社区整体被老城区的密集建筑包围,目前入口只有通过狭窄的黄家塘街后再拐入,对于不熟悉环境的外来游客而言,可以说是相对“隐蔽”。

此外,随着客流的增加,园区的停车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园区目前规划了部分停车位,供入驻商家和游客共同使用,不过,一旦举行活动,停车位仍是杯水车薪、供不应求,同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道路堵塞。

要解决这些痛点,许碧盈坦言,企业自身的力量还是比较单薄,后续随着政府部门对桥东片区的基础设施进一步规划完善,或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野岛社区项目也将积极配合、融入。

展望

打通桥东片区文旅产业带

近年来,惠州积极“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底色,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复兴桥东桥西等历史街区及环西湖老城区,打造文化多样、功能复合的特色街区。

在今年2月举行的惠州市两会上,如何激发老街区活力也成为了热议话题。惠州市人大代表秘海英建议,将特色商圈示范街区中符合条件的内部市政道路改造为步行街,通过设计优化街区环境,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商、旅三位一体的示范性街区,提升购物体验度、品牌聚集度,将一批特色街区打造成惠州靓丽的城市商业名片。

作为特色文创园,桥东野岛社区无疑为惠州的文旅版图平添了一抹鲜活靓丽的色彩。需要指出的是,桥东是古时的归善县府驻地,如今更是依托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惠州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分布地带。

俯瞰桥东片区,野岛社区北面东江,与东坡祠相邻,南临黄家塘文创改造街,到水东街步行仅十余分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随着苏东坡景区、水东街文旅商综合体、东湖旅店等相继建成迎客,桥东也逐渐成为全市文化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和文创魅力街区,野岛社区作为桥东打造文创魅力街区的一环,有望乘势而上,迎来客流、配套等资源要素的互通。

值得期待的是,野岛社区承载的功能有别于东湖旅店、东坡祠等游览性的项目,文创园的定位更为灵活,可以通过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整合相应资源举办特色交流体验活动,填补传统文化传播在动态互动层面的短板。

文脉观察

高颜值书屋开业书香惠州新去处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陈丽媛

近来,野岛文化生活社区的入驻项目篽箖·上野书屋宣布正式开业。记者了解到,该书屋自启动试营业阶段,就已凭借惊艳的“颜值”吸引了一批文艺青年和阅读爱好者的探店打卡。

据介绍,上野书屋定位为“复合型书屋”,店内除了经营咖啡、书籍等基础业务之外,还融合了会谈、交流、休闲等多重体验和功能,力求营造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流空间。

上野书屋的创始人兼设计者之一林文科自幼对读书抱有特殊情结,他此前已在惠州河南岸片区打造了一所设计风格独具一格的茶馆——篽箖草堂,在得知野岛社区这一“文艺秘境”后,很快便决定将“开设一家复合型书屋”的心愿寄托于此。

书屋的前身是老酒厂旧址烟囱下的锅炉房,野岛社区最为瞩目的老烟囱,和谐自然地映入了书屋的花园之中。站在书屋二楼的阳台上,一段镌刻在城市发展历程深处的工业文明记忆跃然眼前——泛着铁锈红色的烟囱墙面斑驳,老树藤依势延展,夹带着生机勃勃的绿意。

据书屋的另一位创始人兼设计者孙征远介绍,书屋从构想到成型,历时半年之久,其间几易其稿,选材、用材等多个环节都历经了很大的职业挑战,“譬如这屋顶选用的树脂玻璃材料,无论是工艺难度,还是选材挑战性,在国内都属少见。”

据介绍,书屋的设计充分依据工业旧址的环境关系和时代特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沉淀在旧墙老树之中的城市记忆。可以说,上野书屋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野岛社区在探索城市更新、工业遗存旧址活化利用过程中诚意。

为何取名上野书屋?林文科通过剖析书屋建筑与设计风格的初心展开解释,“篽箖·上野书屋,取自烟囱向上、与自然环境相生之形,化为天天向上、自然生长之意,希望来到书屋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传递出的进取向上、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内在力量。”他表示,“希望这个书屋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不是破坏和重建,要最大可能地做到与环境的融合统一。”

书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精神。近年来,惠州在书香节、书展等各类重大读书活动的带动下,逐渐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热潮,街头巷尾涌现出越来越多特色书店、创意书吧。这些自带温度的阅读空间,日益成为人们阅读看书的理由,“书香惠州”的氛围愈发浓厚,城市的文化魅力也日渐提升。(作者:陈骁鹏、马勇、陈丽媛)

推荐内容